看完《鲁纳纳: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后, 我的心里住进了一头“牦牛”

看完《鲁纳纳: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后,

我的心里住进了一头“牦牛”

               D·珍

 

         导演帕武·多杰用半纪录片的形式把自己的故乡---不丹,带给了全世界。影片讲述了一位叫乌金的年轻教师被教育部长派往偏僻山区----鲁纳纳的支教故事。热爱现代音乐的乌金本打算辞去教师的工作前往澳洲深造自己的音乐生涯,可碍于工作期限未满,他不得不踏上前往鲁纳纳的路途。

         乌金生活在不丹的首都城市----廷布,受过高等教育,生活优越,并未尝过生活的苦楚。被教育部长派往鲁纳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思想“变形计”的起点。鲁纳纳是不丹加萨地区最为偏僻的地方,这里冬季大雪封山,只有夏季短暂宜人。乌金到达鲁纳纳后,对这里的学校设施与住宿环境失望透顶、欲哭无泪,但村民的热情与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打动了他,最终决定在这里开启他的支教生涯。

1731020282.jpg

      音乐与牦牛是这部影片较为特殊的两大意象。

        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在高原牧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既是圣洁的象征物,又是珍宝的代名词。影片中的牦牛的形象首先飘荡在鲁纳纳人的歌声中,其次活动在乌金的教室里。

        《圆满牦牛之歌》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歌,歌里主要讲述牧牛人与牦牛之间深厚的情谊。据莎尔顿描述,村里人在需要肉时会以套绳的方式把一头牦牛宰杀,而《圆满牦牛之歌》是村长为纪念自己心爱的牦牛被杀之后伤心而作,歌词中既有牧牛人对牦牛的思念之情,也有牦牛对主人的忠心之诉。自从村长的妻子去世之后,村长再也没有开口唱歌,但在乌金离开之际,村长破例唱起了牦牛之歌,只因他认为乌金就是他们这里的“牦牛”,他给孩子们打开了智慧之门,开通了未来之路。

         莎尔顿为了给乌金带来牛粪,把一头老牦牛牵到了教室,这既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所在,也是一个突兀之处。牦牛象征着传统与自然,而教室则象征着现代与人文,把牦牛牵进教室就是一种传统自然与现代人文完美融合的体现,教室里温良谦逊的牦牛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也隐喻鲁纳纳人以一种谦逊的姿态接近现代人文的方式。

1308614419.jpg

         音乐,作为不会开口说话的“伟大哑巴”,在影片中承担着渲染气氛与帮衬叙事的双重作用。乌金的两首英文歌与莎尔顿的民歌---《圆满牦牛之歌》,代表着乌金所追寻的“梦”与“乡”。从影片的结尾可知,乌金并没有在梦寐以求的他乡开启新的音乐生涯,可以说他只是换了个酒吧唱歌而已,而且他的歌并不受欢迎,于是他打开尘封已久的歌词,唱起了那遥远故乡的灵魂歌——《圆满牦牛之歌》。这首歌一次次地把他从虚无缥缈的梦的边缘拉向现实,让他明白真正追寻的梦想其实近在咫尺。

         对乌金来说,故乡承载不了梦想,而梦在异乡又无处可寻,难道“梦”与“乡”真的无法共处吗?影片中乌金把经典英文儿歌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的歌词改为“多吉”与“诺布”即教室里的牦牛,这也许就是他“梦”与“乡”的一种完美结合,也是现代国际与传统地方的一种接轨方式吧!

         贾樟柯说:“离开故乡是为了获得故乡”。至此,乌金的心里住进了一头“牦牛”,我也不例外。                                  

དཔྱད་མཆན་ཡོ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