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多个电影奖的新生代导演——蒲巴

                                                            蒲巴
                                                       新生代导演

 
                                             电影学院的高光时刻

回顾一部霸屏多日的电影获奖史,探索一个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心境,面儿同大家一起走近这部电影和它的导演。


藏族新生代导演蒲巴的作品《寻牛》最近连续拿到六个奖,入围多个电影节,上了朋友圈“热搜”,众友纷纷转发表示祝贺。
究竟是怎样一部电影,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颁奖典礼上熠熠生辉?我们一同揭晓吧。

/第一个奖/
 

北京电影学院近日举行了2019年导演系第八届“学生导演奖”颁奖典礼。据悉本届“学生导演奖”有导演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2018级进修班毕业生作品共计106部,入围作品数量达到历年之最。

蒲巴《寻牛》—「导演系特别奖」
蒲巴作品《寻牛》获得第一项大奖——由导演系全体老师共同评出的“导演系特别奖”。

蒲巴在后来回忆时,仍激动地说,这个颁奖典礼在自己内心里是一个特别大的盛会,能够获得“导演系特别奖”是最意外的收获,同时也是最大的鼓舞,毕竟作为导演系的学生,能够得此殊荣是对自己作品最高的认可。

然而,令蒲巴没有料到的事还在后面。


/第二个奖/ 

当晚宣布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 「 弧光联盟奖 」获奖影片也是蒲巴导演的作品《寻牛》。

颁奖词「《寻牛》以一种幽默而不失怜悯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极富形式感和内在张力样貌,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思考,又提供一种丰富而恰到好处的混沌,因为没有关于主题的结论而意味深长。 」

弧光联盟运营总监刘宏伟先生点评:“  这部短片主题立意新颖,台词简练,克制且富于张力的视听语言,体现出导演成熟的掌控力,是一部让人非常惊喜的短片。 ”



/第三个奖/ 

当蒲巴和《寻牛》主创们还在孤光的光晕里欣喜不已时,《寻牛》再次获得「 金羽奖 」。该奖项设立于2017年。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自开办以来培养了许多优秀电影人才,为鼓励进修班同学继承该班的光荣传统,特设此奖项。


/第四个奖/ 
                                                      左起为:吴冠平教授、蒲巴、李伟教授

颁奖典礼临近尾声,《寻牛》再次获得 「 特邀评委会特别奖 」,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教授、摄影系主任李伟教授共同为其颁奖。

北京电影学院的颁奖典礼圆满结束,蒲巴携《寻牛》四度站在高光下,这部“让人非常惊喜的短片” 迎来了它的首次展映,在中国电影界最高的学府接受观众的审视。

蒲巴回忆说当晚在电影学院发生的那一切像一场梦。

 
                                                        电影学院的以外的惊喜

北京电影学院的颁奖典礼,对于蒲巴来说既是学校生涯的圆满结束,也是电影之旅的真正开始。

/第五个奖/ 
走出电影学院,还没来得及消化那份喜悦,《寻牛》又迎来了第五个奖项 —— 2019DITYFF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金幕奖。

蒲巴一次次站在领奖台上,站在聚光灯下,一次次用诚挚的言语表达着他对亲友的的感谢,对电影的热爱,那份尘封多年的热爱,在《寻牛》背后诉说着衷肠。


/第六个奖/ 

不久,重庆举行先锋艺术电影展,蒲巴的作品《寻牛》再次被青睐,获得「 “美视杯”最佳短片奖 」,这是蒲巴第六次站在高光下接受艺术创作带来的荣誉,他兴奋且谦虚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恩。

《寻牛》这部惊艳了朋友圈、霸屏多日的作品,仍然在不停前行中,这不又入围了2019第九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

                                      2019第九届澳门国际微电影节(学生组)入围部分名单

「 澳门国际微电影节,成立于2011年,已成功举办八届,以发掘影视新晋人才、促进国际交流、拓展传播媒介、连接产业平台为宗旨,汇集最专业、最权威的专家评委,联合国内影视专业院校,及业内资深团队共同搭建一个集创作、传播、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微电影平台。」

正如先锋艺术电影展主题 “初心,见未来” 所期望的那样,蒲巴用他的真诚与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了富有哲理与生命力的艺术创作,虽为短片,因为结构精巧、本色表演、导演思维卓越而显得精悍有


                                                 《寻牛》里有趣的故事
                                             《寻牛》剧照
 
谈起《寻牛》的幕后故事,蒲巴显然十分怀念大家一起创作的日子,他说一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比如一场女主被亲脸的戏(我也没看过,暂时这样描述吧),场面较为尴尬。因为女主跟导演很熟,所以她很害羞,蒲巴也坦白说「 说真的我也很不好意思指导了 」

但为了剧情需要,他们一遍遍走戏,蒲巴回忆说 「
我们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一个人久存的观念
 」 只能一定程度地减弱“为演而演”的尴尬。事实上,以蒲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不会轻易说“过吧”,而是选择了将自己退出“现场”,将监视器搬到了外面,一个人在三月的冷风里足足顿了三个钟头,为的是等到那个“满意的镜头”。
 
后来在回想这场戏时,蒲巴深有感触地说「 有时候,我的出现对于对这场戏来说是最大的障碍 」为此,他选择了让自己“ 消失 ”。

然而,在剪辑台上,重审这段素材时,发现仍有不如意处,变狠心舍弃了,蒲巴坦言「 
人都一样,付出的多了,下意识里就会带着感情,但是,你必须得这么做,才对得起这些付出 」,不禁令人痛惜又感动。

                                                        《寻牛》剧照
 
剧场中也有令他担忧到惊喜的意外收获。比如拍一场村民们聚集在村庙里起誓的戏,专门去请了一个人本色出演。蒲巴很担心大家受到摄像机的干扰,影响表演的真实感,结果发现“演员们”完全忘记了是在拍戏。北京电影学院的评委也表示《寻牛》中演员都很出色。

关于《寻牛》这部片子,我们也聊的最多的,除了电影画面呈现出来的将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陌生化的艺术创作,有趣的整体架构、情景设计之外,更多的可能是电影主题,在我看来似乎是通过一个短小的艺术精湛的形式将生活本身浓缩化到一个截面,去剖析人性,人的自我的形成,探讨人如何在自己的场域内受到他人认知系统的影响,用蒲巴的原话说便是「
 我们因无数个眼睛(监控)认为我们是谁而无意中形成了谁 


 
 我们究竟有多少空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被自己所拥有,从而形成自己的呢?」不禁反问自己,从娘胎里出来,成为社会的一份子的我们每个人,有意无意中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热情的“勋章”背后是强加给我们的一整套的价值体系,要我们成为符合这个标签的人,而《寻牛》的高明处便是在这里,通过监控,去解构这个“形成自我”的系统,让人反思。

 
                                         《寻牛》以外的蒲巴

在我印象中,蒲巴首先是一个诗人,吟唱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你”。

前几天,有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问我,你认识《寻牛》的导演吗?我说“认识但不熟”。也正是这句话,我又重新认识了下这位新生代导演。

通过细腻的文字去表达他的所思所感,有一种深情又不免显得伤感的文人气质。


 
拿起蒲巴的诗歌或者说随笔,仿佛端起了一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你”,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心灵的安放之处,自由跳跃着、表达着一种朦胧的渴求或愿望,不深不浅,一直萦绕。

通过有限的文字去描摹生命里的喜悦或忧伤、欢快或孤独,引起无限的遐想,散漫而自由。大概越是对生活敏感的人,越会热爱这样的表达吧,也越能从平凡的、琐碎的生活日常中提炼出惊人的、有力的艺术创作来。

蒲巴说他很享受写剧本的过程,我不禁想象那份享受。

其次,蒲巴是一个从骨子里热爱电影的导演。

选择电影的原因。关于电影,浦巴坦诚:具体也说不上什么确切的原因,促使他来到了这里。


 
电影创作时喜时忧。我说会不会像恋人(典型的浪漫派)。

蒲巴笑道
「 为恋人,我这个年龄很难放弃现实。但现在为了电影还真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安宁的生活。」

的确,蒲巴为了电影,放弃了在电视台工作。他说「准备了一些年,其实内心早已有意向。但是当一个人被模式化旧了,他自己都很难察觉自己已经丧失了为自己做主的能力。」

当问及为什么在这之前没有去剧组时,蒲巴说「 因为自己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剧组磨练自己。我是辞职后立马来北电学习了。我想不管能否拍片,趁年轻学点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全心全意去投入到这个里面 」。因为真的热爱,所以哪怕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在两年的时间内也能有惊人的表现。

蒲巴深有感触地说道
「 万玛才旦老师之前告诉我,如果喜欢电影,是要好好沉淀几年来认真学习才行。我现在更能体会他的这句话。」

 
最开心的事。蒲巴回忆说「 最开心的是创作剧本阶段,你自己替每一个角色亲身体验的过程。我特别享受这个过程。这个体验比表达本身更有魅力。因为电影也好,任何想法只要它成为一个作品的时候就一定程度上是有存在偏见的。但是塑造每一个人物的过程是最真实的。」

最煎熬的事。作为导演最煎熬的会是什么呢?蒲巴结合自己的经历谈道「拍电影其实做导演的角度来说其实对生活本身的理解,话说回来社会再复杂其实由自身的认知而论的。我比较煎熬的是选题,拍什么?为什么要拍它?我有什么资历去拍这样的故事?电影它本身是个团队的创作模式。所以选题到现在越来越注重。剧本完成时几乎已经完成了这部电影。因为剧作最终定稿时会分析每一场戏的人物调度和镜头分组等。」

最关键的事。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时,蒲巴说道「 目前来说,我想做些风格化的影片,当然不是以固有的类型而论。正如我想强调的那样,我不太会把固有的模式作为我唯一的标本。我认为特定的人文有特定的生活交流方式,包括我自己也有被这种特定的局限,这是存在的,但如何它成为你独特的呈现方式是比较关键。」

最感谢的前辈。蒲巴谈及对自己影响深刻电影人们,总是十分谦逊地说「 我需要学习更多,我需要经历更多。特别感谢田壮壮导演,他不会教你如何成为什么,但他在乎你能否成为你自己。」

དཔྱད་མཆན་ཡོ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