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格才让:拍电影更像是音乐表达的外延

还记得平遥国际电影展那场乐队的精彩演出吗?

他与罗耶戴尔乐队的演出将影展气氛推向高潮。实际上,德格才让除了音乐人身份外,还是一名电影导演,作为第二届青葱计划五强导演,电影首作即获得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WIP)•无限自在奖”。电影和乐队同名也叫《他与罗耶戴尔》。
《他与罗耶戴尔》究竟有何寓意?为何德格才让会对它如此痴迷?带着种种疑惑,我们和德格才让从他的电影聊到音乐,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的对话。
 

                                                   艺术和商业并非不可调和

德格才让在相关领域已深耕多年。他不为大众熟知,缘于他总是隐于电影幕后。

2005年,他正式介入电影录音和音乐创作工作,其后,参与制作的作品既有多次斩获海内外奖项的艺术佳片,如《塔洛》《静静的嘛呢石》《太阳总在左边》《河》《撞死了一只羊》;也有票房口碑兼得的商业院线电影,如《大闹天宫》《追凶者也》《碟仙诡谭》《喜玛拉雅天梯》;甚至他还曾给纪录片和动画片做过音乐和录音。
                                    电影《追凶者也》与演员刘烨

“商业片配乐的功能性更强,主要用于提升节奏、渲染氛围、烘托主题;而文艺片的音乐则更多是画龙点睛,不需要有很大篇幅,像万玛才旦影片的声音,创作空间反而会更大一些。”

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不可逾越,无论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他都很享受为其创作音乐的乐趣。

而且他对汉、藏、英等不同语种的歌曲都有涉猎,曲风更为多变。就如平遥国际电影展德格才让带着他的乐队演出,观众不仅被他们的藏族歌曲感染,也被他们现场演绎的其它电影插曲的音乐所点燃。

“做声音也好、做音乐也好,最终目的还是做电影。”那颗热爱电影的心不断激励着他进行蜕变。



                                                    厚积薄发,从文化之源寻找诗意

十余年的音乐创作经历,已让他成为电影配乐大咖。偶尔拍个音乐MV,还被万玛才旦导演玩笑的评为“不务正业”。在他看来,自己和电影还很远。
 
德格才让和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到读小学时。“我和一个发小曾经一起到录像厅看电影,我俩分工明确,他带水果,我出门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提起多年前的往事,德格才让记忆犹新。
 
就这样,通过大量的录像带他接触到了张彻、胡金铨等导演的香港商业片。偶然也会有一些台湾的文艺片,像侯孝贤、王童、杨德昌等导演们的电影,不过那时更多还是秦汉和林青霞主演的爱情片。电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世界,照亮了他的童年。
 
后来,德格才让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书。那个时期,他和松太加、万玛才旦两位导演成了铁三角,经常在一起淘碟拉片。“我们三个人看了大量的国内外获奖作品,文艺片让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知。”

                                        
左起德格才让、导演万玛才旦和导演松太加
                                                                       
 铁三角合作

几年前,一次给民间歌手录制专辑的工作,让德格才让再度爆发用电影来表达的欲望。“在牧区的牧民,民间歌手出专辑这件事本就不容易,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出专辑的目的并不是赚钱,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从牧区草原到城市出专辑的过程,那种独立完成词、曲、弹唱在音乐制作全程中带来的荣耀感和成就感。”

 
民间歌手的经历,激发了德格才让将这段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在取得歌手同意后,他立即着手撰写剧本,并取名为《他与罗耶戴尔》。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藏语里有很多诗意的东西可以挖掘,“罗耶戴尔”是“妙音天女”的意思,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女神。
 
“从自己身处文化的源头去探索和表达,再结合当下时代的背景,这种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感的故事,是我想做的东西。”
 
片名也好、音乐也好,德格才让都有自己的用意。他将视角聚焦于当下年轻一代,并且是城市和其他族群交集的一个现代藏区风貌,所以影像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很鲜活的表达。

                                             电影《他与罗耶戴尔》
 

                                                          遇见青葱,一场蜕变之旅

虽然剧本早已写好,但新人拍电影并不容易。在剧本成稿后的六七年里,德格才让去过各种影展和创投会,直到遇见青葱计划,这个想法才终于有了盼头。

他觉得:“青葱和别的创投不一样的是,参投者的影片都是要上院线的,这意味着它可以让大众看到。如果拍出来只为了孤芳自赏,那我宁可做音乐而不是做电影。电影承载的东西更多,这个故事也是我一直渴望做的,所以我就下决心去参投了。”
  
来到青葱计划后,德格才让的剧本被各位导师和业内导演前辈一致看好,在创作中,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特别是在剧本工坊和导演训练营阶段,王红卫老师在剧作方向、王小帅导演在剧本中的人物设置上、张猛导演和郑剑峰老师在形式上,以及徐浩峰导演在影片拍摄中对于台球厅打架段落的处理指导上,老师们都给了我很多建设性意见,让我受益良多。”
 
“在这里,从编剧、导演、表演、制片到后期发行、宣传等,我都能随时得到各种帮助,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创投会后,德格才让最终获得了五强荣誉,在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上,第二届青葱计划主席贾樟柯导演为他颁发了五强证书;同时德格才让也得到了由国家电影局提供的一百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电影的拍摄。

                                                       德格才让与导演贾樟柯

在电影筹备期间,他决定回到家乡青海拍摄《他与罗耶戴尔》。拍摄中,也少不了一些小插曲。由于这个团队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磨合期他还要处理不少创作以外的事。

因为电影必须要用藏语,参与的演员众多,但目前藏族演员极度匮乏,演员表演经验相对不足,这也让德格才让在拍摄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和演员们沟通。好在有多年和不同导演合作的经验,终究完成拍摄。他坦言,无论是与什么样的导演和演员合作都有一处闪光点,可以吸取他们身上的经验。曾经在片场除了自己本职录音或作曲工作外,总会问自己:“如果是我来拍,怎么拍这场戏。”所以每次拍摄现场都很享受观察这些合作的导演,从曹保平、万玛才旦等合作过的导演中吸取了各种对演员控制的经验,于是对于自己拍摄时总会多出两套方案。

特别是一场群戏,一位演员突发意外而未能到场,德格才让无奈的同时,只好亲自上阵客串角色,好在他本色出演一位音乐人 ,赋予了角色特别的味道,让这一段落反而有所升华。

拍摄结束后和贾樟柯导演经历6个多月的剪辑,期间得到资深剪辑师孔劲蕾、林旭东等老师的润色指点,这才得以赶上后期制作进度。

历经八十一难后,终获真经。德格才让的《他与罗耶戴尔》在平遥展映后,赢得了评委会的认可,最终获得“发展中电影计划(WIP)•无限自在奖”。

 


                                                      创作这件事,没有上限

谈到未来的工作,德格才让说自己倾向做一个类型片导演,对创作不会设限,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各有魅力。接下来,他打算做一部科幻类型片,并直言从小受家人影响,神秘的题材一直非常吸引他。
 
至于音乐和电影的选择,德格才让表示“以后可以带乐队去参与电影展映嘛。”拍电影之余,乐队依旧还会演出,与前辈和老搭档们也会继续合作。

他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和贾樟柯导演再合作一次,才算如愿以偿,无论是做什么都可以,当演员也行,哈哈哈。”


其实,德格才让一直欣赏库斯图里卡,这位导演由于内心对音乐的热爱,也会时常参与乐队的演出,并且他在电影和音乐上的成就同样出色。重构视听,将音乐和电影融为一体,拓宽表达的空间,也许这就是电影和音乐的魅力所在。
 
如今,德格才让也走上了导演这条路,对他来说,音乐是起点,电影是延续。我们期待他不忘初心,在一路繁花与荆棘中,坚韧前行,创作出更动人的作品。


 

དཔྱད་མཆན་ཡོ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