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电影文学十年,用藏语书写电影梦想

640.jpg


影评人达仓华克加(右)与万玛才旦导演


         近十年间,无论是藏地影像的创作氛围,还是藏地电影文学都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脉络和路径,不断打破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固定认知。而藏地影人也用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写下自己的独特眼光和专业知识,书写了新的电影篇章,影评人@达仓华克加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2012年《电影艺术秘诀》到2021年《电影与瞻望》,十年间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了两本电影文学历史相关的藏文版专业书。这是达仓华克加的十年,也是藏地电影文学的十年。

●●●

 为藏地电影文学书写


        我是达仓华克加,来自青海。《电影与瞻望》是今年我写的第二本藏语版本的书籍。这是一本关于藏地电影的研究合集, 解读电影史, 分析电影艺术文集, 藏地电影发展情况和生态电影的新处境等。而想要写书是因为感到孤独。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型,在藏地这个认知并不普遍。从2002年开始,因万玛才旦导演拍下了纯粹本民族的电影,并用镜头呈现出本土文化,藏地电影才算打开了历史性的第一页。

          与之相关的职业类型开始增加。有一大批与电影相关的制作人员加入电影行业,年轻的电影人,电影导演、摄影师都增多了。尤其是安多地区,电影氛围好起来。但我发现藏地的电影文学和电影历史几乎一片空白。不仅如此,还缺乏与电影相关的文字性作品、电影文学专著。
640 (1).jpg
电影《静静的玛尼石》剧照,2005

         在我2010年读大学之前,那时从藏区以及县城、州上都很难找到一本真正意义上用本民族语言来展现藏地电影文学与历史的书籍。我只能网购。但在藏地并不盛行网购的2008年,网上寻找专业类书籍都很困难,更别说藏地电影文学。我每次找书和看书都费尽心思。

         幸运的是,当时在青海师范大学读书的我,有机会能到西宁和成都的个别书店淘稀缺的书。只是即便是看到了大量的电影理论书,多种语言的翻译却还是很少。主要的是汉语书写或英文原版英汉中。我想看藏语,也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本民族的语言。

          如果说“语言来自呼吸,呼吸来自生命”,若有藏语版的电影文学书,该有多美。

          我在想,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都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从世界文学历史的角度,各国电影很早期就有了电影杂志和电影理论书、甚至电影报纸,这说明从二十年代开始,电影文学就已存在。虽然当时的电影理论书,从内容、形式、脉络上并不精致和完整,但也在电影文学历史上留下了一笔。那我的文化呢? 

          我想补足这块空白。我阅读了很多电影的书,电影理论和电影历史,电影评论,而且每天都观摩电影,补知识。2012年我终于用藏文,用自己梳理的语言写下了第一本藏文版的电影文学书。

640 (2).jpg

电影《盗马贼》剧照,1986

         当时的写法还相对比较稚嫩,内容中多半以影评的形式基础概括。其中六大部分涉及到世界早期电影的来源和电影工业化的处境、用内部视角分析外语片、电影银幕人物案例分析、万玛才旦导演的镜头语言、涉藏电影的历史以及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源流。每个部分我都会以电影史作为载体,希望把藏文化和藏人精神传承。

         同年甘肃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此书。之后藏地写影评的人数开始增多,甚至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中都会以此作为电影学习的参考书。我很荣幸,更有成就感。

         这些都为孤独加冕,也让我想起写书的初心,一和藏地电影开始逐渐形成的创作氛围有关。它不再是特立独行的符号,整体的文化环境给予了藏地电影发展更肥沃的土壤,开始逐渐形成更温和的创作氛围。另一个就来源于我个人对藏地电影文学传播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

          有同行说,《电影艺术秘诀》是藏地第一本用藏语书写的电影文学书。在这本书发表之后的近十年,陆续还有藏语出版的书籍《藏语剧本创作与欣赏》、《藏地影像》,藏族人翻译和编写的《冬天的花》、《六十位世界导演》、《电影艺术入门》等书。这是藏地电影文学慢慢形成了较浓厚的艺术文化素养的标志,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感到伤感。

        我觉得离世界电影文学还很遥远。

640 (3).jpg

影评人达仓华克加

精神偶像史泰龙的力量

        我小时候的精神偶像是史泰龙。因为高中时收到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杂文叫《成功之前,决不放弃》,这个故事是关于史泰龙曾经历过的家庭暴力,贫穷、事业上的挫折等,但他总是在不断和命运抗争,坚定着自己的梦想和选择。

         最打动我的是他刚进入好莱坞影视圈时,一边打工,一边写剧本。曾遭到过1300多次的拒绝但却不放弃。最终,就是“咬牙坚持”让他赢得了属于他一生的角色,也让我们看到了从《第一血滴》到《第五血滴》中的完美表演。生动且精致。

         而他的精神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像一枚种子,生根发芽。我出生在青海省偏远地带。那个地方气候比较特别,环境、交通各方面相对来说闭塞,不畅通。以前想接触外界,信息量也不多。所以,小时候在那样一个偏僻的牧区,贫瘠的生活也时常让我感到孤独。是他,让我相信在世界的另一端,有和我同样存在的人,坚持着梦想和信念。即便成年后在面对落寞和无助时,都能找回勇气。而,电影写书就是我的梦想。

640 (4).jpg

史泰龙电影剧照

         追梦从来不简单,写书不容易,写影评更难。因为写影评首先要掌握电影历史和镜头语言,甚至需要深入理解与电影相关的文化背景。我属于自学,找电影学范围内的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电影评论来看一开始会没有方向。后来就耐下性子慢慢梳理。
         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国内外电影理论家和电影历史学者包括:大卫·波德维尔、乔治·萨杜尔、安德烈·巴赞、贝拉·巴拉兹、马克·卡曾斯,还有电影理论家钟惦斐和张阿利先生等,这些电影理论学者都对我影响比较深。特别是电影历史学家大卫· 波德维尔和电影理论家钟惦斐,他们是我心目中的最尊敬的电影人士。

        我读书是杂。但看书我有自己的原则。基本上看三种书,一种是电影书,另一种是大自然题材的书。还有就是和人生有关的常用或者综合性的书籍。而看电影更有点偏心,我喜欢西部片和生态电影。西部片是电影类型中历史最悠久的。从美国西部片到意大利西部片, 再到中国西部片,西部片中展现出的时间和空间凝练出的旷达对我来说充满诱惑。而在观看生态电影时,自然题材为主的野生动物题材的也特别吸引我。

640 (5).jpg

电影《狐狸与孩子》剧照 
         譬如说法国的生态电影《飞行的鸟》、《熊的故事》、《狐狸与孩子》、《地球四季》、《犬王》等,都是我从小去录像室反复观看的电影。不仅画面故事深入人心,镜头中呈现出的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也同样令人动容。它们贴近藏民族的文化,更贴近我内心的频率。
         这十年多,读书和看电影的习惯我从来不敢懈怠。2010大学毕业后,因为西部大人才,我考中了事业编被分配到青海果洛的教师岗位。用工作之外的时间,看大量电影和阅读电影文学书。
        目前,累积看片大约三千多部的电影。有些电影令人印象深刻,也有些基本全忘了。但我觉得没关系,观影体验本来就是神秘且迷人的,也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文化素养和内心渴望相关。
         看书、看电影、看电影书籍,都能让我安静下来。在静静的荒野中,我触摸着电影的真实,接近电影文学的理想和梦。
640 (6).jpg

电影《阿拉姜色》剧照,2018

藏地影像的脉络不断丰富

         电影看多了,我欣赏的电影导演也多, 其中李安、万玛才旦、贾樟柯、詹姆斯·卡梅隆、赛尔乔·莱昂内、让·雅克·阿诺导演和雅克贝汉导演都是。他们的影片中不仅是导演风格的呈现,更有深入文化框架后的叙事。

         而这些年在藏地也出了很多导演,从万玛才旦之后,诞生了松太加、德格才让、卡先加、久美成列、扎西切陪、元旦、洛旦、诺尔章、旦正行加、德子吉、航加等许多导演。这其中存在专业电影和非专业电影人,他们都为了藏地电影创作做出了很多贡献,用镜头语言呈现不一样的文化表达。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逐渐关注起藏地影像。

640 (7).jpg

达仓华克加第一本著作《电影艺术秘诀》藏语版 
        从我个人的意愿,我想从电影历史和电影文学来探讨。我将藏地电影分为艺术电影、生态电影、大学短片、民间电影和短视频五类。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多维度、不同面向,透出藏地影人自身的艺术造诣和文化观念。
        在过去对藏地影像的讨论中,大多数都是以万玛才旦导演作为起点。事实上,也的确从万玛老师开始,藏地电影才逐渐开始了自己的脉络。他的短片《草原》和《静静的嘛呢石》诞生后打开的是藏地本土电影的新篇章。
        但我更想聊的是藏地生态电影,因为它在藏区更普遍,在我们安多藏区更甚。而生态电影在整个电影发展架构中也是很重要的议题。 
        回望对电影历史的分析,从世界影像发展历程范围的探讨,生态电影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根源和重要价值。美国导演弗拉德的《莱西回家》(1943)就是对生态动物题材的电影记录。迄今为止,其他有关动物和自然题材的生态电影,已经有了八十年的历史进程。从四十年代开始就有导演用镜头来呈现动物的生存和动物故事。虚与实,明和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在镜头中一一呈现。

         在藏区,生态自然题材和动物题材更是藏地影像发展框架中最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这我在2021年秋夏交际时创作完成的《电影与瞻望》,其中关于藏地生态电影的现状和生态纪录片进行了专门的探讨,甚至生态短片现状。在我的田野调查中,搜集到四川若尔盖一批年轻群体所拍摄的生态电影和短片,与此同时,在青海果洛地区、年宝玉则生态保护基地,同样发现了好几部自然题材的生态电影和纪录片。我一面学习着一面记录着,将这些影像一一存档。

640 (8).jpg

电影《气球》海报,2020

        目前,我已收集到了四十多部生态影像作品,与我关注和研究的议题不谋而合,再一次验证了藏地生态影像有它存在的根本意义。
        我发现仅仅这几年里藏区就有很多电影人、电影爱好者都对生态电影产生了极强的创作兴趣,作品也日渐增多,譬如《我的高山兀鹫》、《索日家和雪豹》、《死于铁丝网》、《故乡的森林》、《冰川》、《小蚂蚁》、《冬虫夏草》、《牧狗》等。
        这些题材全部都是自然和动物,也都是牧民们身边的事。他们关注人和动物、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几乎覆盖了牧区生活面貌的全部。

        而这些生态影像作品都是近十年到现在为止的成果。在这些电影人拍摄的作品,其中关于生态电影和生态纪录片就已经达到七八十部的数量。这也正说明了藏地影像发展的新突破,更是新的研究方向。

640 (9).jpg

达仓华克加第二本著作《电影与瞻望》藏语版

        另外,我专门研修关于藏地电影的数量变化和电影产生背景。今年是藏地电影历史上电影数量最多的一年,总共出现了四十多部电影,都是藏地拍摄的电影,也是关于本土文化和风俗有关的电影类型。其中还有一些是官方项目的影像和民间影像。
        我会持续搜集和记录,期待藏地影像和影人带来的更多可能性。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电影这个造梦的大家庭,不断丰富藏地电影的面貌。
         于我,影像,是永恒的信仰和诗意。

དཔྱད་མཆན་ཡོད།